【九江】共青城鄉風文明,在曲聲悠揚處
表演19時30分開始,一小時前,九江市共青城市澤泉鄉長塘村柏葉洪村小組的戲臺前已座無虛席。一棵千年古樟樹下,臨時支起的小攤鋪展開來,飲料、零食、燒烤一個不少,村民們一邊嗑著瓜子,一邊閑話家常。
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國慶假期,9月27日當晚,由村民自發組成的西河戲“草臺班子”,將演出經典劇目《醉打金枝》,還有自編自導的壓軸大戲《移風易俗樹新風》。
“逢年過節,村里就會唱戲。為了讓家家戶戶都有戲聽,鄉里大部分村小組都建了文化廣場和戲臺,我們過了‘戲癮’,村民聽戲也不用花錢?!遍L塘村脫貧戶余火林是這場演出的組織者,平日里一有空就和村里的戲迷們一起研究戲本、琢磨唱功,戲越唱越好,捧場的人自然越來越多。
鑼鼓一響,好戲開場,熟悉的戲腔一出,引來陣陣掌聲。仍有村民陸續涌來,廣場邊的水泥路被擁擠的人群和電動車堵塞,后到的村民帶著小板凳,熟練地“見縫插針”坐下聽戲。
▲9月27日晚,在共青城市澤泉鄉長塘村柏葉洪村小組的戲臺上,村民正在表演自編自導的西河戲曲《移風易俗樹新風》。 攝影丨通訊員帥思影
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河戲,流行于星子(現為廬山市)、德安、共青城一帶的鄉村,臺詞多為鄉音俚語,唱的是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,講的是優秀傳統文化,村民自己演,演給村民看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戲曲曲調和表演風格代代相傳,戲文唱詞也與時俱進,增添了許多新內容。這幾年,為了進一步培育良好風尚,西河戲曲里編入了鄉風文明、移風易俗等內容,“舊瓶”裝上“新酒”,“老戲”鄉音無改、曲調依舊,文化底蘊沒有“變味”,新鮮有趣的內容讓戲曲更加貼近現代生活,村民十分愿意“買賬”。
月上枝頭,鼓聲、鑼聲、二胡聲迭起,戲到高潮。電子屏實時滾動著每一句唱詞,村民余金華帶著孩子們一起坐在臺下,不自覺地跟唱,“移風易俗樹新風,東風勁吹氣象更新……”戲臺上的燈光照著他的雙眼閃閃發亮,唱到動情時,食指往前一伸一點,像敲鼓一樣。
▲9月27日晚,在共青城市澤泉鄉長塘村柏葉洪村小組的戲臺上,村民正在表演自編自導的西河戲曲《移風易俗樹新風》。 攝影丨通訊員帥思影
“西河戲我們從小聽到大,有很深的感情。這些最新的國家政策、優秀家風家訓,用戲文唱出來,通俗易懂,讓人倍感親切?!庇嘟鹑A告訴記者,他的兒子和女兒都非常喜歡聽戲,每每村里響起鑼鼓,他們跑得比大人還快,都說要去搶占好位置,《移風易俗樹新風》等“新戲”還被“搬”到了學校文藝表演中。
為充分發揮西河戲在倡導文明新風中的普及作用,每次排練“新戲”時,余火林等表演者會根據上一次演出的效果和觀眾的反饋,對唱詞和表演進行修改?,F在,他們正在嘗試把發生在村民身邊的孝老敬老、喜事簡辦等真實故事,改編成戲劇搬上舞臺,將鄉風文明唱進群眾心坎里。
同時,當地通過道德評議、紅黑榜評選、移風易俗積分制、“星級文明戶”評選等方式,大力開展家風家訓、文明生活新風尚宣傳,將移風易俗融入傳統節日和文化活動中,營造以德育人、以文化人、成風化俗的良好氛圍,文明新風逐漸落地生根。
晚上的戲唱了整整三個小時。夜已深,村民心滿意足,離開前將長條凳一一搬到后臺房間里擺放好,還不忘清掃干凈身邊的垃圾,夜風拂面,送來了文明之花的芳馨。
來源: 江西日報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